|
中國(guó)之大,
多的是你想不到的...
640.webp (2).jpg (149.1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4 上傳
地坑院,你聽說過嗎?
去了你會(huì)慨嘆:
真是好地方,這地坑一點(diǎn)兒都不坑!
640.webp (3).jpg (232.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4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5 上傳
地坑院,也叫天井院,地陰坑、地窯。
據(jù)考證,地坑院已經(jīng)有千年的歷史。
這種奇特的民居形式,
在中國(guó)乃至世界上都是獨(dú)一無二的。
640.webp (4).jpg (144.6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5 上傳
遠(yuǎn)望
640.webp (5).jpg (282.2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5 上傳
近看
640.webp (6).jpg (213.6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6 上傳
每個(gè)第一次闖進(jìn)這里的人,
都會(huì)忍不住為此奇景感到詭異!
而一旦那走進(jìn)地平線之下的院落,
又會(huì)因?yàn)楣湃四悄X洞大開的設(shè)計(jì),
愛上這有千年歷史、世界上獨(dú)一無二的建筑!
640.webp (7).jpg (256.2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4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6 上傳
這種窯洞先就地挖下一個(gè)方形地坑,
形成一個(gè)地面下四合院!
再在院內(nèi)四個(gè)立面挖數(shù)孔窯洞,
另從地面掏一個(gè)坡道并開門通往窯院!
于是就成了有房子有院子的愜意民居!
真是別有洞天!
640.webp (8).jpg (194.9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6 上傳
在這兒,
一個(gè)家庭一個(gè)地坑院!
院子四四方方,住房、廚房、庫(kù)房樣樣俱全!
咱咸陽(yáng)的地坑院啥樣子?
快來看看吧!
中國(guó)古窯第一村
640.webp (9).jpg (209.9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7 上傳
在咸陽(yáng)三原柏社村,
星羅棋布的村莊散落著200多個(gè)“地坑院”!
(離咸陽(yáng)才1個(gè)小時(shí)的車程)
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發(fā)展歷史!
這里是當(dāng)?shù)剡z留規(guī)模最大的地窯村!
640.webp (10).jpg (254.7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8 上傳
進(jìn)村不見村,見樹不見房,
聞聲不見人,樹冠露三分。
被譽(yù)為“中國(guó)古窯第一村”、“地平線下的村莊”。
2014年被評(píng)為“中國(guó)傳統(tǒng)古村落”。
640.webp (11).jpg (503.8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8 上傳
建造藝術(shù)
640.webp (12).jpg (227.1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8 上傳
640.webp (13).jpg (164.8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8 上傳
窯洞民宅共同的特點(diǎn)是冬暖夏涼!
一般高4米,寬3米。
坑院的大小和窯洞的多少,
因經(jīng)濟(jì)、人力和居住人口多少而定!
640.webp (14).jpg (231.9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9 上傳
在這兒,
地坑院內(nèi)的窯洞分為:
主窯、副窯、廚窯、牲口窯、
糧窯、柴草窯、門通道窯等各種功能的窯。
【出入口】
640.webp (15).jpg (210.2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49 上傳
人們從地面挖一斜坡,或直或曲,通進(jìn)窯院。
進(jìn)入每家的院子,
都要穿過一個(gè)地道似的走廊!
像一次神秘的探險(xiǎn)!
640.webp (16).jpg (252.6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4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0 上傳
【入口】
640.webp (17).jpg (217.1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0 上傳
(走上這個(gè)坡道就進(jìn)入了現(xiàn)代社會(huì)……)
【排水】
640.webp (18).jpg (195.4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0 上傳
在地坑院的上部邊沿砌起高1米左右的墻,
可防人畜失足落入院內(nèi),也可防雨水灌入。
窯頂?shù)钠降亟?jīng)常用石滾碾軋,
既可防止雨水下浸,又讓雨水排放通暢,
通常還可作為碾打和涼曬糧食的場(chǎng)地。
640.webp (19).jpg (269.7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0 上傳
院內(nèi)在偏角挖一個(gè)容量大小不一的旱井,
俗稱滲井,讓院內(nèi)的雨水排入慢慢滲入地下。
【取水】
640.webp (20).jpg (269.6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6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1 上傳
在門洞窯旁挖一個(gè)側(cè)窯,向下打井取水,
或建一個(gè)水窯,收集窯頂雨水,供人畜飲用。
地平線下的人間煙火
640.webp (21).jpg (172.3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1 上傳
這是黃土高原地帶生長(zhǎng)的人與黃土深深的依戀之情,
祖祖輩輩黃土人割舍不盡流淌著的血脈。
640.webp (22).jpg (156.1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2 上傳
640.webp (23).jpg (182.4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2 上傳
640.webp (24).jpg (307.9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2 上傳
640.webp (25).jpg (120.1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2 上傳
近而觀之,炊煙裊裊。
地下人往來,梨樹濃陰。
抬頭就是湛藍(lán)的天空,
明媚的陽(yáng)光照耀著這這古老的村莊。
在這里,遠(yuǎn)離了城市的喧囂,
微風(fēng)蕩漾下一切顯得那么的靜謐、
古樸而又美好,令人陶醉。
640.webp (26).jpg (269.7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(cè)
2017-3-24 17:52 上傳
說了這么多,不如親自走一趟! 離咸陽(yáng)才1個(gè)小時(shí)的車程! 走起!!
|
|